Skip to main content

摩斯漢堡裡的辦公室

還記得剛接觸底片的時候,我第一個感興趣研究鏡頭的類型是微距鏡,因為它可以拍得很近,而且普遍都有非常理想的畫質表現。不過,在我把微距鏡都玩過一輪之後,我發現其實自己並不是那麼喜歡微距攝影,在那個還剛接觸底片的階段,我想我選擇微距鏡,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為「可以近拍」這件事所帶給我的安全感,因為這樣我將可以在不同情況下都派上用場。

對於「最近對焦距離」的堅持,我差不多是大量使用各種不同畫幅的中片幅相機之後,才慢慢地懂得要如何放下的。因為中片幅相機的對焦距離普遍都不會太近,最近對焦距離 1 公尺,是非常常見的事,在我拍了許多中片幅照片後,我發現,有時候有交代背景的照片,會比只有交代主體的照片還來得「吸引人」。但是,如果是用 135 底片拍攝背景加主體的照片,通常很難在主體與背景的分離度中做出很好的區別,但中片幅的話就很容易,因為景深的界線更明確,由深到淺之間的層次更為細膩。

這卷底片是我使用 Rolleiflex 2.8D Zeiss Planar 80mm f2.8 拍攝的第一卷彩色底片,因為我很幸運地,買到了一卷過期的 Fujifilm Fujichrome Provia 400F 正片,原本的 ISO 400,我降為 ISO 100 進行拍攝,正片負沖,出來的色彩非常迷人。由於 Rolleiflex 2.8D 的最近對焦距離是 1 公尺,因此我必須在這個距離之外進行拍攝,但我發現我反而因為這樣,為畫面拍出了更多不干擾主體的背景細節,因為背景的細節或多或少都有經過 f2.8 光圈的虛化,所以整體看上去是非常柔和中帶有層次的,也因為 Rolleiflex 2.8D Zeiss Planar 本身的鏡頭夠銳利,而且是從畫面中心到邊緣都一致的銳利,因此看上去,主體視覺的位置是非常明確的,讓看照片的人,很容易進入照片中的情境。

我在早期大量使用 Olympus Flex A 2.8 或 Olympus Flex B II 這兩台採用 75mm f2.8 鏡頭的雙眼相機時並沒有這麼強烈的體會,只能說 Rolleiflex 2.8 系列那 80mm f2.8 配置的鏡頭,就是不可被取代的存在。75mm f2.8 和 80mm f2.8 雖然只差了 5mm,但就是有差,就像 75mm 和 70mm 也是有差是一樣的道理。

我這才恍然大悟 Rolleiflex 為什麼那麼貴。

底片:Fujifilm Fujichrome Provia 400F(RHP III),過期 18 年
相機:Rolleiflex 2.8D Zeiss Planar
鏡頭:Zeiss Planar 80mm f2.8
拍攝:1/30,f2.8,ISO 100
沖掃:麗來攝影,2024/1/27

天空的時間顏色

這卷底片的內容是以去苗栗南庒撒萬露營區拍攝的星空照為主,以前剛帶著底片相機去露營的時候常常會不確定自己到底該帶哪一顆鏡頭,在有了幾次經驗下來,已經濃縮成只帶兩顆鏡頭就好,分別是一顆大光圈廣角鏡拍攝星空,以及另一顆中長焦微距鏡拍攝人物、裝備與昆蟲。

目前我的大光圈廣角鏡就是 Olympus 28mm f2,這顆鏡頭是 Olympus OM 系統中最便宜的 f2 廣角鏡,行情在萬元以下可以買到,但如果是再上去一個等級,Olympus 24mm f2 的話,行情就變到 2~4 萬元了,因此目前這顆 Olympus 28mm f2 我用得很開心、很順手,而且它轉接 M43 機身後會變成等效 56mm 焦段,我還會拿來當作一顆大光圈定焦標準鏡使用,一鏡兩用。

非常漂亮的藍色星空,我在這個角度拍了一些照片,但只有第一張最好看,也就是這一張,因為藍色最明顯,後面幾張開始,藍色都愈來愈淡了。

底片:Kodak ColorPlus 200
相機:Olympus OM-10
鏡頭:Olympus OM-System Zuiko 28mm f2
拍攝:30秒,f2,ISO 200
沖掃:麗來攝影,2022/8/9

搖晃的公車

這卷底片,不知道為什麼都是交通工具的集合,從徒步、捷運、開車、騎機車,還有搭公車。回想起來,應該是我們正打算安排在 2023 年全家出國,要第一次帶小孩出國,為了先訓練小孩的體力,因此就特別讓小孩練習適應「汽車以外」的交通工具,避免到了國外因為行程的關係造成小孩體力透支,這樣就不好了。

這卷,是我手上最後一卷富士 C200 底片了,拍完應該就不會再買了。以前聽人說底片的寬容度很高,但都不知道是怎麼個高法,先前有看過別人用同樣場景做 +5 EV ~ -2 EV 的曝光測試,畫面竟然都可以看,直到最近翻到新莊麗來也曾經在他們 Facebook 貼過一則針對 Kodak Portra 400 底片的曝光測試,發現底片的寬容度真的很神。

過去拍數位總是怕過曝,照片都降兩級在拍的,到了從數位剛轉底片那陣子,也曾經天真的誤以為 1/1000s 搭配 f/1.4 光圈會導致過曝,當時還特別去買了 ND8 減光鏡來用,想模擬快門達 1/8000s 曝光效果,結果根本不需要。對於底片來說,在大太陽下,f/1.4 甚至 f/1.2 全開光圈搭配 1/1000s 的快門速度根本不是問題,你唯一會有感覺的是 OM 老鏡在大於 f/1.4 之後都會帶有一點光暈現象,只要縮到 f/2 就可以求得一個兼具散景與畫質理想畫面。

會提到底片寬容度的問題,是呼應我之後不會再買富士 C200 這件事,因為相信底片的寬容度,因此對我來說,使用 ISO 400 的底片對我來說更方便,一般來說在室內燈光,可以用 f/1.4 搭配 1/30s 獲得一個曝光充足的畫面,但如果是使用 ISO 200 的底片,那麼光線量就略顯不足了。因此我從現在開始,新底片都是直接買 400 度的,至於之前買的那堆 200 度底片,還在想要留著還是賣掉呢?

底片:Fujifilm Fujicolor C200 美版
相機:Olympus OM-1N
鏡頭:Olympus OM-System G.Zuiko 28mm f3.5
拍攝:1/15,f3.5,ISO 200
沖掃:麗來攝影,2022/11/11